中新社北京9月28日電 (記者 李雙南)由國際神經修復學會中國委員會資助,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神經修復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黃紅云教授主持的“嗅鞘細胞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臨床試驗正式結題,結果今日在國際神經修復學會官方雜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神經修復學雜志》上線發表。
黃紅云教授告訴中新社記者,這是中國細胞治療卒中后遺癥研究獲得的重大突破。
黃紅云教授介紹,該課題是循證醫學證據中最高等級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嗅鞘細胞治療對照組和安慰劑對照組比較,在多項神經功能評價有顯著性差異;嗅鞘細胞治療組終點與起點功能評價對比也有顯著性差異;嗅鞘細胞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安全,患者生存質量有顯著改善。這是迄今世界上神經系統疾病包括卒中的臨床細胞治療中循證醫學證據最高等級研究的第一個陽性結果報告。
神經系統疾病細胞(包括各種干細胞)臨床治療探索研究已有二十余年歷程,盡管在非雙盲對照研究中,大多數結果都報告為陽性,但尚無循證醫學證據最高等級的研究報告證明其具有神經修復作用。
嗅神經是神經系統唯一終生能自我再生修復的組織,這一重要特性和能力主要依賴于嗅鞘細胞的強大支持作用,但體外大量擴增嗅鞘細胞一直是無法攻克的技術難點。黃紅云教授團隊潛心耕耘十幾年,獲得嗅鞘細胞規;a核心技術的中國和美國專利,從細胞源頭生產到臨床治療技術掌握和探索,站在了神經修復臨床細胞治療的最前沿,實現了神經損害后遺癥修復治療從0到1的原始創新性突破。黃紅云教授說,這一重大創新成果將改變卒中及神經系統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模式,為健康中國提供可實現的臨床技術支持保障。(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王思博)